跳到主要內容

分享園地 / 內思青年文章 / 「傳承」,內思青年 NO.061

「傳承」                                        內思青年  NO.061
作者:校長湯誌龍

  最常見的廣告詞:「百年老店」,百年意味著淵源,意味著深遠、意味者難得與不易;老店更有長久與著名之意涵。每當看到店門口招牌寫著百年老店,總會有肅然起敬的感受,是一種成功,是一種榮耀、也隱藏著先人創業的艱辛,刻劃著努力與堅持,更重要的,百年老店代表:「傳承」,或許也可以稱之為「尚未有結局的歷史」。傳承雖不一定是百年老店的專屬,師傅的技藝、藝術家創作與風格、地方風俗文化、機關團體的使命、願景都是一種傳承。

  內思高工在台復校61年了,是傳承。是傳承一所80年前天主教耶穌會會士在大陸安徽蕪湖創辦,以幫助窮人習得一技之長、使其能於將來自食其力、培育技術能力為主的工業學校。是讓這種服務他人、助人為目的之創校精神,持續刻劃沒有結局之歷史傳承。身為校長,也是校友,在戰戰兢兢接下這重任後的第一次董事會報告過程中,我提出了服務理念替代治校理念,有許多期許、有許多願景,包括:如何了解學生背景以推動與採納新的教學模式、開創新教學法、提升學校升學與技能的競爭力,提升學校行政效能,改善學校教學與生活友善校園環境,等。然而,會議中擔任董事的神父告訴我這位新任校友校長,「如果失去了內思的本質、內思的願景與使命,那麼:內思就應送給別人,沒有存在的價值」。當時,我愚鈍而不懂其意義。接著,多次的天主教耶穌會主任工作會議(內思高工是天主教耶穌會創辦的,所以也是耶穌會的工作主任),常聽到神父們說:要有鹽的味道,如果鹽的味道沒了,就沒有根本,存在就沒有價值!終於我慢慢地體會他的意涵。它就是「傳承」。如果學校偏離了創校的使命與願景,「傳承」的意義不存在,學校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內思高工的傳承是甚麼?從「愈顯主榮」(AMDGAd Majorem Dei Gloriam)的核心價值發展出「服務他人」,從耶穌會的會士們的「夥伴關係」(companion),發展成「與他人生活」,耶穌會創辦的中等學校在全世界共有853所,都以此為教育宗旨,內思高工必然也將:「培育服務他人並與他人生活的青年」(men and women for others, men and women with others)為學校的宗旨。再者,耶穌會80年前選在大陸蕪湖創校、61年前選在在新埔復校,在當時此兩地點都是窮鄉僻壤,其目的也是一種傳承,傳承耶穌會會士幫助窮人的使命。雖然21世紀台灣社會與經濟基礎的改變,窮人不像過去3050年代的情境,以台灣自然資源匱乏的條件下,工業基礎技術能力的培育仍是國家的基石,服務他人與他人生活更應該是科技時代最為重要的課題,內思高工目前設科以傳授工業類、設計類科技能為主,然而耶穌會創立內思高工的傳承不容忽視,它是內思核心價值中的核心。

 「培育服務他人並與他人生活的青年」,目標乍看之下似乎平實簡單,但要落實卻不甚容易。尤其現階段青少年的父母家長們,受大環境的影響,總認為升學進入明星大學或科技大學,子弟們將來才會出人頭地、才能才會卓越。耶穌會會士們,仍堅持以服務他人為人身價值,與人生活為處世己任,至於所謂的「卓越」,另有一番要求。耶穌會的雅神父(Fr. Arrupe) 1973年寫道:「今天我們教育首要目標是要獻身他人。人類將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天主和基督而活 (Men for others, Valencia, 1973)。耶穌會教育所主張的:「獻身他人,並與他人生活」教育目標,此舉被認為是當代人文主義的表達。簡言之,它代表我們教育成就的最終目標及現今強調的社會正義。耶穌會在1993年,由葛神父(Fr. Kolvenbach)的一篇對「依納爵教學理論:一套實用的教學法」評論文章中,除了認可雅神父闡述的方法,並擴張它的意義宣稱:身為教育者的目標,是培育成為『有良知Conscience、具才能Competence、能體恤心Compassionate、肯奉獻Commitment的人』」(Letter Regarding the Ignatian Pedagogical Paragrdigm,Rome,1993),我們取每個字的英文第一個字母,稱之為四個C(4Cs)。這4Cs也激勵了過去20年耶穌會教育的革新,我們學校許多人採用這4Cs的方式來解釋全人教育觀點,使成為一位卓越者(Human Excellent)。葛神父以4Cs說明卓越最基本的仍是服務他人:每一個人所賦予的天份與才能之最大發展其最可能的,就是服務他人。(Contemporary Education in the Spirit of Saint Ignatius Toulouse--‐Purpan, November 26,1996) 。因此,內思高工對於卓越的傳承,對於達成全人教育的作為,應是將上述的4Cs列為教學的重要內涵。

 至於4Cs四個詞個別的解說,尼神父(Fr. Nicolas)以培育學生成為卓越者之願景的貢獻之觀點認為(摘自Jesuit Alumni and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Quest for a Better Future for Humanity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Believer Today? Medellin, 2013)

一、 良知(Conscience):因為每個人除了認識他們本身,也要感恩自己在內化和培養靈修生活能力、一致或失衡的社會知識與經驗等的發展。

二、 才能(Competence):以專業的角度來看,因為他們擁有受社會和科技進步薰陶的學術背景。

三、 體恤心(Compassionate):因為他們能夠敞開心胸支持和感受別人所苦。

四、 奉獻心(Commitment):因為有憐憫之胸懷,他們為信念真誠地奮鬥,並且以和平的方式轉變社會與政治,以達成一個正義的國家和社會結構。

 學校教育的具體目標,原則上包含: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與態度(Attitude)。培育學生的過程中,基礎與專業知識及技能固然重要,更重要應該是態度。教育學者常用一個公式:能力 = (知識 + 技能 )  態度  ,意思是態度是以次方來計算的,充分表達態度的重要性。4Cs中屬於態度面的敘述占了三大項,而耶穌會對態度的自我督促採用「求更」的策略,它的原文為拉丁文MAGIS,英文的意義為the more,自己與自己比較,好還要能更好。這種求更的精神轉化養成為處世的態度,是內思高工培育學生非常重要的態度目標。這種態度是耶穌會學校500年來的傳承。即使耶穌會具有高比例具教育專長的神父修士們,對教育理念相當的熟稔,他們帶領天主教耶穌會所屬教職員們努力在規劃現階段耶穌會會祖依納爵羅耀拉的教育理念,經常性的研商並出版伊納爵的教育相關文件,例如:耶穌會的教育特質-務實的伊納爵教育途徑(Ignatian Docu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esuit Education – Ignitian Pedagogy A Practical Approach) 花了很多篇幅陳述耶穌會教育十大特質,最後結論仍提出:...所陳列的教材非最新、所有的文件仍非完整、更新的工作尚未結束、所陳述的耶穌會教育特質仍非完美,且以上各項仍需持續修訂(…The materials is not new; the paper is not complete; the work of renewal is never ended; A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Jesuit education can never be perfect, and can never be final. p.30)。對一群具教育博士學位、很專業的神父修士們,即使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撰寫了這本相當完整的依納爵教育十大特質,仍在結語時充分表現出 MAGIS的精神,我們耶穌會學校內思高工,更要傳承此種精神與態度。

 以內思高工校友的身分回母校擔任校長,46年前(1970-1973)的高中階段三年求學生活,從學校神父、修士及恩師們身教與言教,加上校園境教的洗禮,感受技能實務學習過程中的淬鍊,雖不懂耶穌會這些深奧的理論,但在不知不覺中早已將耶穌會的「服務他人、與人生活、求更」等深奧又抽象的名詞,在我身上表露無遺,多年後的現在(2016),這重大的教育責任卻落在我的身上,期望以校長的職責,能夠將天主教耶會創辦學校的使命、宗旨、與精神,能與全校教職員及兩萬多名的校友們一起予以「傳承」。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