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職國文第一冊 / 左公毅公軼事

 

五、左忠毅公軼事

                                       方苞   方 苞

 

 

題解

 補充解釋

名光斗 公生於農曆九月九日,當晚,月亮運行至北斗星位,故取光斗為名。

楊漣 (西元一五七二—一六二五年)字文孺,號大洪明應山(今湖北省恩施縣)人。萬曆三十五年(西元一六七年)進士。熹宗時,任左副都御史(官名。明代都察院官員,掌理監察、糾劾官吏)。因舉發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被害。崇禎時追諡忠烈

魏忠賢 (西元一五六八—一六二七年)明河間肅寧(今河北省肅寧縣)人。萬曆中入宮。熹宗即位,任司禮秉筆太監,兼掌東廠,擅權植黨,殘害忠良。天啟五年(西元一六二五年),興大獄,殺楊漣,又逐李宗延等,朝中善人為之一空。及思宗立,始發其奸,畏罪自縊而死。

福王 (西元?—一六四五年)名由崧神宗之孫。思宗殉國,史可法迎立於南京,先稱監國,繼而稱帝,改元弘光。後兵下揚州,逃至蕪湖,被俘遇害。

 參考資料

一、左光斗

()輔立幼主,與楊漣並稱「楊左

神宗死後,常洛即位為光宗光宗即位後就患病。貴妃想當皇太后,光宗寵妃選侍想當皇后,於是二人聯絡一氣,要求光宗冊封,光宗也已同意。這件事遭到正派大臣反對,如楊漣左光斗等就堅決主張妃應從正宮移出。光宗即位僅一個月即死(光宗患痢症,李可灼進紅丸,服後不久即死,史稱「紅丸」案)。死後,選侍據乾清宮要挾皇長子由校(即位後的熹宗)冊封她為皇太后。左光斗上疏堅主選侍從正宮移出。當時選侍想獨攬大權,命令廷臣的章奏,先進呈到乾清宮,她看完後再進呈慈慶宮讓皇長子看。她看了光斗的奏疏後十分生氣,幾次派人宣召左光斗左光斗說:「我是皇帝的執法官,不是皇帝宣召我不會去的,你們這些人想幹什麼!」選侍聽了更加憤怒,就派人請熹宗乾清宮商議這件事。熹宗不肯去,只派人去選侍那裡拿回左光斗的奏疏來看,心裡認為他說得對,便催促選侍挑個日子移宮,左光斗才免受處罰。當時,宮內危險,困難重重,人心惶惶不安,左光斗楊漣共同商量計劃,排斥宦官,扶助幼主。熹宗能夠順利即位,二人功勞最大,因此朝廷內外都把他們並稱為「楊左」。

—節錄自黃克主編歷代名臣言行錄中國城市出版社

()彈劾逆閹,力抗強權

熹宗特別信任保姆氏和宦官魏忠賢氏本為熹宗乳母,後來一直留在宮中服侍太子;魏忠賢熹宗為太子時就被賞識。待熹宗即位後,封氏為「奉聖夫人」,封魏忠賢為「司禮秉筆太監」,並大用家族到錦衣衛擔任要職。二人在東宮時已有勾結,並相互結納黨羽,至此便串同把持朝政,排除異己,殘害忠良。

左光斗對「黨」無法無天的作為,極為憤怒,曾寫下奏章,彈劾魏忠賢魏廣微有三十二項該斬的大罪,準備在十一月二日上奏皇帝,並先讓妻子兒女回南方老家避禍。魏忠賢偵探到了他的計畫,便利用會推大臣的機會,提前兩天罷免了他與楊漣的官職,又藉另外的案件把左光斗牽連進去,派兵前去捉拿他,關進獄中嚴刑拷打。最後,左光斗楊漣在同一天被獄卒殺害。

—節錄自沈蘅仲知困錄上海教育出版社

二、史可法

()君臣昏佞,孤臣難擎半壁天

李自成攻陷北京思宗自縊,權臣馬士英等立福王南京,是為弘光帝南明朝廷為了抵抗兵,有人建議馬士英北征。馬士英貪生怕死,畏危不前,趁機建議史可法駐守揚州史可法慷慨受命。名義上,朝廷雖加封他為武英殿大學士,督師北,實際上是被馬士英排擯出京。

史可法既奉命督師北上,如期赴任。此時兵已大舉向南進撲,史可法進兵至白洋河,命總兵劉肇基往援,與兵相持半月,終於打敗兵。誰知當捷報到南京時,馬士英卻一笑置之,只說:「這又是史可法騙取軍餉的辦法來了。」史可法不斷上疏,請弘光效法少康光武中興。可是弘光仍苟且偷安,迷戀酒色。而馬士英更是賣官鬻爵,敗壞國度。

()國勢衰糜,閣部退守揚州

弘光帝昏庸,權臣奸佞,加上諸部將互相猜忌,彼此掣肘,以致軍心渙散,變節降者,不計其數。史可法見情勢日下,而賊兵益熾,只好退守揚州,閉城固守,並檄各鎮援兵。可是,不但援兵不至,連總兵李棲鳳李遇春,監軍高歧風等各路軍馬都紛紛降史可法唯有孤軍堅守,下令全體文武官員分頭據守。有人問他守城不利時當如何?他說:「上陣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戰;巷戰不利,自盡。」可見其死義的決心已定。

()矢志殉國,無視威迫利誘

兵圍攻揚州城之前,多爾袞曾招史可法投降;盡其威迫利誘,舉洪承疇吳三桂等為例,說明他們降以後都做了大官。可是,史可法無視於勢劫利誘,決心奮戰到底,並致書表達不屈不撓的心志。

此後滿清連連勸降,但他一接到滿清送來的書信,都一一把它投入水中,不再啟開。滿清見勸降無效,乃於四月二十二日下令猛攻。史可法督戰禦敵,士民登陴死守,連戰七日夜,兵死傷數千人,仍不能攻下揚州城。兵改用大砲,燬西北角,伏行而進,蜂屯蟻集。史可法見城牆已破,欲舉刀自刎,參將許謹等人急忙上前將他抱住。他們將史可法擁著走向小東門,許謹突然中箭而死。史可法面對著洶湧而來的兵大喊道:「我閣部也。」終於為兵所擒。

統帥豫親王多鐸得到史可法被俘的消息,立即出來迎接,以禮待之,還尊稱他為先生,勸他投降。史可法以頭可斷而身不可屈,拒之;慷慨就義。

()揚州十日,南明帝祚告終

史可法死後,兵因恨揚州城百姓與史可法合作,致使兵死傷慘重,遂下令屠城。焚殺揚州城整整十天,被屠的百姓達八十萬人,即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

揚州失守後,不一月,南京亦陷,弘光帝被擒,南明告終。

公支撐殘局,力矢孤忠,雖未能力挽狂瀾,但其精神將永遠活現於世人心中。乾隆皇帝時,曾特別嘉許他的忠義,命人書寫復多爾袞書於像卷及勒石於揚州祠壁,並親作詩一章,命廷臣和韻,以資頌揚。

()忠臣無子,以部屬為後嗣

史可法既決心一死報國,但當時他尚無兒子,便以部屬史德威為義子,命他回家。德威流涕不忍去,說:「相父為國捐軀,義當同死,何敢偷生?」史可法說:「我為國死,子為家存,我以家事囑子,汝可勿辭。」德威才感涕受命。史可法乃作家書告知母親,望母親以親孫撫待德威。而據史忠正公集的記載,史德威帶著家書並沒有立即離開揚州城。他於史可法被執時,才急至城中的旌忠寺寄藏家書。回去看史可法時亦被執至營中,多鐸問他為史可法後嗣是否真實,史德威以實對,多鐸下令釋放他,以保全忠臣後嗣。

—節錄自陳春城歷代名作家傳河畔出版社

作者

 補充解釋

安徽桐城 清聖祖康熙元年設安徽巡撫,以安慶徽州兩府的首字合併為名,始有「安徽」之名。桐城明代安慶府清代安徽省

禮部會試 明清兩代,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每三年一次,正科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在京師和各省城,試各省學政所選送的優秀生員(俗稱「秀才」)。如遇慶典加科,稱恩科,不在三年之限。鄉試取中者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因在八月舉行,故亦稱「秋試」、「秋闈」。
()會試正科亦三年一次,逢丑、辰、未、戌年舉行(即鄉試之次年),如有鄉試恩科,則次年亦行會試恩科。會試在京師,由禮部主其事,因在二月,故亦稱「春試」、「春闈」。考中者稱「貢士」,有資格參加殿試;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殿廷舉行,由皇帝親自策試會試中式(及格)的貢士,故亦稱「廷試」;在三月朔舉行。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皆不定額。

戴名世 (西元一六五三—一七一三年)字田有,號褐夫,世稱南山先生清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西元一七九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後因所著南山集,採錄方孝標方苞族祖)滇黔紀聞所用明永曆年號,並將南明比作三國蜀漢,遂以大逆被殺,牽連達數百人,成為清代有名的文字獄之一。參閱參考資料「方苞的生平簡歷」。

禮部侍郎 禮部的副長官,次於尚書。禮部,朝廷六部之一,掌典禮、學校、貢舉等事務。

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介韓歐之間 這是方苞姜宸英等人論及立身蘄向所說的話。見王兆符望溪文集序

劉大櫆 (西元一六九八—一七七九年)字才甫,號海峰清桐城人。康熙末年,以布衣遊京師,方苞見其古文,譽之以國士,自是文名大著。其為古文,主義法、神氣,講究字句音節,前承方苞,後啟姚鼐,為桐城派之關鍵人物。著有海峰文集

姚鼐 (西元一七三一—一八一五年)字姬傳,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西元一七六三年)進士,官至刑部郎中。後歷主江南紫陽鍾山等書院共四十年。姚鼐在古文寫作方面,提出「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的理論,陽剛、陰柔二分的文章風格,以及十三類的文體區分。治學以義理為主,兼及考據、詞章。即以「義理」為核心,做到「言之有物」;以考證發揮義理,使文章充實渾厚;講究文章的法度,做到結構謹嚴,文辭雅潔。曾受業於劉大櫆,為桐城派集大成的作家。著有惜抱軒文集,又輯有古文辭類纂,流傳頗廣。

 參考資料

一、方苞年表

 

時 間

年齡

重要事跡

重要作品

清聖祖
康熙七年
(一六六八)

1

生於江寧府六合縣

 

康熙十年
(一六七一)

4

能對句。父以「雞聲隔霧」命對,即以「龍氣成雲」為應。

 

康熙十六年
(一六七七)

10

隨兄長百川讀經書古文,相勉以孝悌。

 

康熙二十八年
(一六八九)

22

歲試第一,補桐城縣學弟子員。

 

康熙三十一年
(一六九二)

25

姜西溟王崑繩論立身蘄向而有「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介韓歐之間」之語。

 

康熙三十八年
(一六九九)

32

南鄉試第一。

 

康熙四十五年
(一七○六)

39

三試禮部,中第四名。殿試將至,因聞母病,棄試返鄉。

 

康熙五十年
(一七一一)

44

南山集牽連入獄,論死。獄中潛心三,不以生死為念。

 

康熙五十一年
(一七一二)

45

獄中切究陳澔禮記集說

獄中雜記禮記析疑

康熙五十二年
(一七一三)

46

獄決。蒙恩寬宥,特旨赦免。
以布衣供職南書房誠親王聘為王子師。

迎母至京寓侍養。

 

康熙五十四年
(一七一五)

48

 

孫徵君傳

康熙五十五年
(一七一六)

49

致力春秋周官經解,前後凡三十年。

春秋通論

康熙五十八年
(一七一九)

52

 

周官集註
錢名世等奉敕編駢字類書

清世宗
雍正十一年
(一七三三)

66

以侍講學士擢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以足疾辭。

約選兩唐宋八家古文,於乾隆初詔頒各學官。

古文約選

雍正十三年
(一七三五)

68

皇清文穎館副總裁。

喪禮議
請定徵收地丁銀兩之期疏

清高宗
乾隆元年
(一七三六)

69

奉命再入南書房,充三禮義疏館副總裁。

請備荒政兼修地治疏
刪定管子荀子

乾隆二年
(一七三七)

70

擢禮部右侍郎,仍以足疾辭。
十二月復以老病請解禮部侍郎任。
遭劾徇私,坐免,仍於三禮館修書。

請矯除積習興起人才等疏

乾隆四年
(一七三九)

72

詔重刊十三經、二十二史。經史館總裁。

四書制義選成,奉表以進,上命頒行天下

乾隆六年
(一七四一)

74

 

七思
周官義疏

乾隆七年
(一七四二)

75

以年老疾痛乞解職回籍調理,高宗許之。賜翰林院侍講銜。從此杜門著書,不接賓客。
營建教忠祠,並將己所置田,盡捐為祭田。

 

乾隆十四年
(一七四九)

82

八月十八日,卒於上元里第。

儀禮析疑

二、方苞的生平簡歷

方苞靈皋,晚號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七年戊申生,乾隆十四年己巳卒。(西元一六六八年—一七四九年)年八十二。高祖大美萬曆進士。大父頗有文名,順治時舉人。父仲舒方幟次子,擅長作詩,為南北有名望之遺老。與黃岡杜茶村兄弟及同邑錢飲光友善。四歲時,父曾以「雞聲隔霧」命對,即以「龍氣成雲」為應,其聰慧可知。

方苞遊京師時,浙江萬季野最賞識他,並告誡道:「勿讀無益之書,勿作無益之事,勿寫無益之文。」方苞終身服膺之,從此一生窮研經學。三十二歲時,得南鄉試第一。七年後,在康熙四十五年得進士第四名。廷試時,朝論翕然,本有入一甲希望。忽聞母病,即兼程南歸,安溪李文貞公想阻止他未果。五年後,因戴名世南山集案,其中孑遺錄牽連望溪族祖孝標名世望溪同邑,亦工為古文。望溪名世文集作序,亦株連下獄。在獄中兩年,著禮記析疑。本當處死,帝問李文貞公,自汪霦死,誰能為古文者。李文貞公答以惟方苞能。因文貞力救,遂得出獄。後方苞以白衣入南書房撰文,再調蒙養齋編修樂律。帝命與諸皇子遊,自成親王以下,都稱他為先生。繼任武英殿修書總裁。世宗即位後,赦還原籍,累官至禮部侍郎。立身有直聲,終遭忌者排斥。乾隆二年罷職,專任三禮館修書,後以老病求歸,從此杜門謝客,暢遊雁蕩天姥諸名山。

方苞平日穿戴緇布小冠,與弟子講論六經,弟子們對他肅然起敬。他治經力主之說,特別精於春秋、三,研究儀禮曾十次易稿。氏無日不讀經,晚年仍日坐城北湄園中矻矻箋經不停。友人張彝歎對他讚美不絕。

方苞重要著作計有禮記析疑喪禮或問周官辨春秋通論春秋直解周官集註周官析疑周官義疏儀禮析疑刪定通志堂宋元經解春秋比事目錄左傳義法舉要史記補注正史記點評古文約選聞見錄文集等。

—節錄自姚翠方望溪文學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三、方苞的小故事

()娶妻重賢,嚴拒豪紳聯姻

方苞考中禮部會試的那年秋天,夫人氏不幸過世。夫人既歿,薦紳都仰慕其名,競相要和他聯姻。相國熊文端願將女兒嫁給他,方苞婉謝;又有個總兵,家財萬貫,也要把女兒嫁給他,並願以萬金助妝奩,方苞也嚴峻謝絕。尚書熊一瀟有個兒子名叫熊本,是方苞的同年進士,私下對方苞說:「鄙人有妹,君願使侍箕帚。」方苞說:「盛意感甚,惟家法,亡妻偕娣姒,日夙興,精五飯酒醬,奉巵匜二親左右,令妹能乎?」熊本聽了咋舌不已。次年,方苞娶繼室氏,氏是內閣中書時敏之女。

()剛直謹禮,嚴於自律律人

方苞身長瘦弱,面部微有痘斑,目光如電,膽弱的人見了,都心悸不能講話。他的個性很剛直,常當面挫辱別人的過失。和朝中官吏交遊,也必以吏疵民瘼、政教得失相責難。見有一事一言之善,必定反躬自責,深恐自己不能做到。平日在家,有客人來了,必令子弟奉茶,侍立左右,使知長幼之節。每遇到自己的生日,必避居於野寺,不受子孫觴酌。

()廉潔淡泊,嚴於辭受之道

方苞生平從不隨便接受別人的貨財。當他考中會試從京師返鄉,路經揚州時,有鹽商某,請求他明年教導他的兒子,並以百金為贄,可是等到方苞回到南時,總督藩臬公卻延請他主講義學。方苞遂立即送還贄,而某不肯收回,經過三次的往返,最後才還了贄品。又曾有金陵王生,執金為贄,方苞就把這筆銀兩贈給他的姻親。不久生死了,方苞說:「教未及,安受其贄?」於是自己拿出等數的錢,派人到生家祭奠,而不使那位姻親知之。

()擇善固執,堅拒更益文句

方苞以古文名重當代,眾人無不推崇備至,只有李巨來輕視他。有一次,方苞帶著自己所作的曾祖墓銘才看了一行,就還了方苞方苞道:「某文竟不值一寓目乎?」答道:「然。」方苞憤恚地要他解釋,李巨來答道:「今縣以名者有五,桐鄉桐廬桐柏桐梓,不獨桐城也。省桐城而為,後世誰知為桐城者?此之不講,何以言文?」方苞聽了默然良久,卻始終不肯更改其中一字,錢大昕曾因此批評方苞護短。

然而,也多有為方苞辯護者,如近人梁容容便曾為方苞解釋:

李巨來攻擊方苞為文簡而不明,其實是吹毛求疵。墓銘在桐城,乃眾人皆知之事。而此曾祖墓銘收在文集之中,集署桐城方苞著,傳於後代,不勞考訂即可知「吾」是「吾鄉桐城」。而方苞當時沉默無言,並非知錯愧然,乃是基於涵養,不與李巨來爭辯;始終不肯更改文句,是堅持「雅潔」為文原則,不接受氏批評,絕非錢大昕所說的護短。

()終身專治古文,絕意於詩

方苞少時,常見他的父親與朋友以詩相唱和,慕其鏗鏘,因此曾學作詩。但他的父親卻叫他斷絕作詩的意念說:「毋以為也,是雖小道,非盡心以終也,不能企其成。而耗少壯有用之心力,非躬自薄乎?」方苞二十歲時,曾到京師,偶為律詩二章,劉陂千見了說:「子行清文茂,內外完好,何故以詩自瑕?吾為子毀之矣。」可見詩非方苞所長。於是方苞接受父親及朋友的建議,從此絕意於詩。文集中載有他早年詩作,只有十五首。

—節錄自陳春城歷代名作家傳河畔出版社

四、史傳中的方苞

方苞,字靈皋江南桐城人。父仲舒,寄籍上元,善為詩,其次子也。篤學修內行,治古文,自為諸生,已有聲於時。康熙三十八年,舉人。四十五年,會試中式,將應殿試,聞母病,歸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趙申喬劾編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遺錄有悖逆語,辭連族祖孝標名世同縣,亦工為古文,為序其集,並逮下獄。五十二年,獄成,名世坐斬。孝標已前死,戍其子登嶧等。及諸與是獄有干連者,皆免罪入旗。聖祖夙知文學,大學士李光地亦薦,乃召南書房。未幾,改直蒙養齋,編校御製樂律算法諸書。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書總裁。世宗即位,赦及其族人入旗者歸原籍。

雍正二年,乞歸里葬母。三年,還京師,入直如故。居數年,特授左中允。三遷內閣學士。以足疾辭,上命專領修書,不必詣內閣治事。尋命教習庶吉士,充一統志總裁、皇清文穎副總裁。乾隆元年,充三禮義疏副總裁。命再直南書房,擢禮部侍郎,仍以足疾辭,上留之,命免隨班行走。復命教習庶吉士,堅請解侍郎任,許之,仍以原銜食俸。初蒙聖祖恩宥,奮欲以學術見諸政事。光地及左都御史徐元夢雅重見朝政得失,有所論列,既,命專事編輯,終聖祖朝,未嘗授以官。世宗赦出旗,召入對,慰諭之,並曰:「先帝執法,朕原情。汝老學,當知此義。」乃特除清要,馴致通顯。

屢上疏言事,嘗論:「常平倉穀例定存七糶三。南省卑濕,存糶多寡,應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饑米貴,有司請於大吏,定值開糶,未奉檄不敢擅。自後各州縣遇穀貴,應即令定值開糶,仍詳報大吏。穀存倉有鼠耗,盤量有折減,移動有運費,糶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糶值有餘,即留充諸費。廉能之吏,遇秋糴值賤,得穀較多,應令詳明別貯,備歉歲發賑。」下部議行。又言民生日匱,請禁燒酒,禁種菸草,禁米穀出洋,並議令佐貳官督民樹畜,士紳相度濬水道。又請矯積習,興人才,謂:「上當以時延見廷臣,別邪正,示好惡。內九卿、外督撫,深信其忠誠無私意者,命各舉所知。先試以事,破瞻徇,繩贓私,厚俸而久任著聲績者,賜金帛,進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職,必慎簡卿貳,使訓厲其僚屬,以時進退之,則中材咸自矜奮。」乾隆初,疏謂:「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豐歉,十已見八九。舊例報災必待八九月後,災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動經旬月。請自後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實奏報。」並言:「古者城必有池,設司險、掌固二官,恃溝樹以守,請飭及時修舉。通川可開支河,沮洳可興大圩,及諸塘堰宜創宜修,若鎮集宜開溝渠、築垣堡者,皆造冊具報,待歲歉興作,以工代賑。」下部議,以五六月報災慮浮冒,不可行;溝樹塘堰諸事,令各督撫籌議。

高宗選錄有及本朝諸大家時藝,加以批評,示學子準繩,書成,命為欽定四書文欲仿朱子學校貢舉議立科目程式,及充教習庶吉士,奏請改定館課及散館則例,議格不行。老多病,上憐之,屢命御醫往視。

以事忤河道總督高斌高斌疏發請託私書,上稍不直與尚書魏廷珍善,廷珍守護泰陵居其第。上召入對,請起廷珍。居無何,上召廷珍為左都御史,命未下,移居城外。或以訐,謂漏奏對語,以是示意。庶吉士散館,已奏聞定試期,吳喬齡後至,復補請與試。或又以訐,謂移居喬齡宅,受請託。上乃降旨詰責,削侍郎銜,仍命修三禮義疏年已將八十,病日深,大學士等代奏,賜侍講銜,許還里。十四年,卒,年八十二。既罷,祭酒缺員,上曰:「此官可使方苞為之。」旁無應者。

為學宗,尤究心春秋、三,篤於倫紀。既家居,建宗祠,定祭禮,設義田。其為文,自諸大家上通太史公書,務以扶道教、裨風化為任。尤嚴於義法,為古文正宗,號「桐城派」。

,字百川,諸生,與同負文譽。嘗語,當兄弟同葬,不得以妻祔。病革,命從遺言;並以弟早卒未視斂,斂袒右臂以自罰。

—錄自清史稿方苞列傳

五、桐城派

()桐城派的興衰

桐城派方苞倡導古文「義法」為標誌,開始於康熙年間,中經劉大櫆的拓展,興盛於乾隆時代的姚鼐。這之後,曾一度中落,又經曾國藩道光年間的所謂「中興」,最後衰敗於初,前後延綿二百餘年。這樣一個文學流派,時間之長,聲勢之赫,流衍之廣,影響之大,毀譽之不一,在中國文學史上,實屬罕見。

()桐城三祖

在文論方面,桐城派有著共同一貫的古文「義法」的文學主張。方苞首倡的「義法」之說,既包含了「文」與「道」的統一,又包含了文章本身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劉大櫆更為直截了當地把所謂「義理」看作是文章的材料,而不認為是文人之「能事」。於是他乾脆撇開儒家之道的「義理」不談,專講文人為文之「能事」,大大地超出了方苞「義法」說的文章學範疇了。

姚鼐將義理、考據、詞章熔於一爐,強調了為文的八字訣「神、理、氣、味、格、律、聲、色」,以及「陰陽剛柔」的文學風格論,開始進入較高藝術層次的探討。使方苞以「義法」為核心的理論逐步地有所深化、遂成系統,基本上形成了桐城派的古文理論體系。

作為桐城派三祖的,儘管他們的學識、才力及其文學見解、主張有這樣那樣的差異,但始終離不開古文之「義法」。「義法」之說實際上已成了桐城派共同的理論基礎。

在創作方面,桐城古文家們有著大體一致的文學創作傾向,即是「清正雅潔」。他們的古文作品,語言上,較為通暢簡明,言之有物;立意布局、結構層次謹嚴有序,相當講究;抒寫比較自由,雖宗唐宋,但不像擬古派那樣泥古不化,剽襲字句,而是有著較為切實的內容和藝術個性。

—節錄自王獻永桐城文派北京中華書局

六、方苞義法說

()「義法」一詞的源起

「義法」一詞,出自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孔子)興於而次春秋。上記,下至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

司馬遷所說的「義法」,是指孔子筆削春秋所定的義例、書法。但是把「義法」變成中國文學理論的一個範疇,用以概括中國古代各體散文的寫作規律,在文學史上無例可稽,方苞可說是第一人。這也是方苞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史的主要貢獻。

()方苞「義法說」的概要內涵

「義法說」的具體內涵有兩層:一層是從文章總體而言,「義」指文章內容,即所謂「物」;「法」指文章作法,表達形式,即所謂「序」。方苞「義法」中的「義」,用他引用易經的話就是「言有物」,即文章在作抽象或具體說明時,應融會義理,同時要把此理化成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方苞「義法」中的「法」,用他引用易經的話就是「言有序」,是指辭章形式方面的處理方式,也就是注意文章的詳略、虛實、措注、排纂等具體安排的問題;在語言層次方面,則是重視雅馴和簡約。此外,文章在表達時應「本經術而依於事物之理」,同時注意古文作品的藝術技巧、結構和剪裁,必須與文章內容表達的需求緊密配合。在古文的藝術格調上,方苞極力追求「澄清之極,自然而發其光精」,要求排除一切不是散文的因素,如「藻麗俳語」、賦中的「板重字法」、詩歌中的「雋語」與北史的「佻巧語」等。這對中國古代散文藝術,特別是語言藝術方面,提出了較具體的理論概括,有一定的規範作用。

總括而言,方苞的「義法說」強調了文章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要求文章內容具體充實,言之有物,表達簡潔、嚴謹,條理清楚,言之有序。方苞也堅持文與道並重與相統一的理論,這對長期存在著道、文分離,或以道為文的偏向,無疑是一種糾正。他強調文與道不可分割的關係,又不忽視二者之間的不同。在文與道、內容與形式、義與法諸方面,顯然是對以韓歐為代表的傳統古文理論的繼承、發展,也是對程朱文道分離或以道害文理論的一種背離。方苞的「義法說」,實際上是對自左傳史記開始,中經八大家發展到清代的散文之體的一種規範。使之能夠繼承並發展中國古文的優秀傳統,不至於走上駢詞麗句的形式主義。

—節錄自許福吉義法與經世上海學林出版社

課文與注釋

 補充解釋

先君子 方苞父名仲舒,字逸巢(一說號逸巢)。長於詩。

視學京畿 明萬曆四十八年,左光斗任提督河北省直隸學政,曾經到許多地方視學。

風雪嚴寒 風、雪二字皆作動詞。嚴,甚;極為。

從數騎出 從,動詞的使動用法。即「使數騎跟隨而出」。若換成主語(公,此處省略)的角度,即「帶領數騎出」。

公閱畢 此處省略閱這個動詞的賓語(「方成草」的「文」)。

叩之寺僧 即「叩於寺僧」。向寺僧問(該生為何人)。此處「叩」的賓語是「寺僧」,至於「叩」所涉及的對象,則是前文公所見的「生」。

瞿然注視 「瞿然」二字形容「注視」。其所以「瞿然」,一則因先前已見其文,已知其姓名,且留下深刻印象;一則欲當面仔細觀察其人。在這之前,公並未識得公容貌(一生伏案臥),僅由其文識其文才,從寺僧處得知其姓名。但識才愛才之心,已油然而生,故有「解貂覆生,為掩戶」的動作(恐他受寒,不想驚擾他的休息)。至此,「瞿然注視」,仔細端詳,益加賞識,故「呈卷,即面署第一」。

呈卷,即面署第一 此處「呈卷」與「面署第一」之間,頗有省略,其間應該是呈卷後,公即當面評閱公試卷(迫不及待),閱畢,其文之優異,一如古寺中之所見,故當面評為第一等。至於公此次參加的考試,應是「歲考」。明代提學官對所屬府州縣學生員、增生、廩生所舉行的考試,叫「歲考」。明史選舉志一:「提學官在任三歲,兩試諸生。先以六等試諸生優劣,謂之歲考。一等前列者,視廩膳生有缺,依次充補,其次補增廣生。一、二等皆給賞,三等如常,四等撻責,五等則廩、增遞降一等,附生降為青衣,六等黜革。」故此所謂「面署第一」,乃評為第一等(不限一人),非第一名。

夫人 古代命婦的封號。制,一品、二品官之妻皆封夫人。左光斗官至左僉都御史,位在四品,此處稱「夫人」,應是一般的敬稱。

下廠獄 指東廠。起自明成祖。初燕王為奪取帝位,陰結京師宦官為內應,既取帝位,對朝廷大臣多不信任,遂一反太祖「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成祖永樂十八年(西元一四二年)十二月,置東廠於北京東安門北,命內官嬖暱者一人掌理,委以緝訪刺探的大權。

卒感焉 獄卒受到感動。焉,兼有介詞和代詞的功能,相當於「於此」。指代史可法「持五十金」、「涕泣」、「謀」諸事。

 一說:通「偽」。音ㄨㄟˋ

席地 古人鋪席於地以為座,後坐於地亦稱「席地」。

老夫已矣 我已經不行了。指身陷冤獄,雖有心報效朝廷,而勢已無可為。已,止;結束。

因摸地上刑械 「摸」字在此,寫出公舉動艱難、心情焦慮(為學生的安危)。

噤不敢發聲 「噤」是閉口不敢回話;「不敢發聲」則更進一層,連「嗚咽」亦不敢。此處寫出公在其師凜然大義的切責之下,敬之至極,悲之至深。

輒數月不就寢 常常幾個月,不入營帳睡覺。寢,臥房。此指軍中營帳。

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 意謂每晚選十個健卒,分五班,陪侍公守夜。每班二人,踞坐在公背後,公坐著,以背倚此二人。過一更次,即換另外二人。蹲踞,踞坐在地面,此處僅有「踞」義。背倚之,主語為公,此處省略。之,代詞。指蹲踞之「二人」。

治兵 領兵;帶兵。

左公甥也 甥字的詞義有四:1.稱姐妹之子,即外甥。2.稱女兒之子,即外孫。3.稱女婿。4.稱姑、舅之子,即表兄弟;稱妻之兄弟,即妻舅;稱姐妹之夫,即姐夫、妹婿。本文甥字,當是女婿,可參見馬其昶左忠毅公年譜

 課文語譯

先父曾經說過,同鄉前輩左忠毅公視察京師地區的學政時,有一天,颳風下雪,天氣非常寒冷,他帶著幾名騎馬的隨從,祕密外出巡行,來到一座古寺。看見廂房內,有個書生趴在桌上休息,桌上放著剛寫好的文章草稿。公讀過後,便脫下貂皮大衣蓋在書生身上,還幫他關上門。問寺裡的和尚,才知他叫史可法。到了考試時,小吏唱名,喊到公的名字,公張大眼睛注視著他。考卷一交上來,閱後,當面評定為第一等。接著,帶他到家裡拜見夫人,還對夫人說:「我幾個兒子都很平庸,將來能繼承我志業的,只有這個學生了。」

後來公被關入東廠監獄,公一天到晚在監獄門外觀望。違法亂紀的宦官們防範得十分嚴密,就算是家的僕人也不能接近。過了好一陣子,聽說公受到炮烙酷刑,隨時會喪命;便帶了五十兩銀子,哭著哀求獄卒想辦法,獄卒受到感動。一天,叫公換穿破衣草鞋,背著簍筐,手拿長柄鏟子,打扮成清潔工,然後帶他進入監獄。暗暗指點公所在的地方,只見公靠著牆坐在地面上,整張臉焦爛到無法辨識,左腿膝蓋以下筋骨都脫落了。公走向前跪了下來,抱住公膝蓋低聲哭泣。公聽出是公的聲音,但眼睛睜不開,便使勁抬起手臂,用手指撥開眼皮,目光亮得像一把火,憤怒地說:「蠢材!這是什麼地方啊?你竟然敢來!國家局勢已經敗壞到如此地步,我已經沒有指望了,你還不知保重自己,不明大道理,天下大事靠誰來支撐!再不趕快走,不必等到奸賊設計陷害,我現在就打死你!」說著便摸起地上的刑具,作出投擊的樣子。公閉口不敢出聲,快步走了出來。後來常流著淚向人講述這件事,說:「我老師的肺肝,都是鐵、石打造的!」

崇禎末年,流寇張獻忠蘄春黃岡潛山桐城一帶流竄,公任鳳廬兵備道道員,奉命防守。一有警報,往往好幾個月不入營帳睡覺;他讓將士們輪流休息,自己卻坐在營帳外邊。挑選十名健壯的士兵,每次讓兩個輪班士兵踞坐著,自己則背靠著這兩人。每過一更,便換班。在寒冷的夜晚,每次站起來,戰袍一抖動,甲片上的冰霜散落,發出清脆的聲響。有人勸他稍加休息,他說:「我一方面怕辜負朝廷,一方面又怕對不起老師。」

公帶兵打仗期間,只要經過桐城,一定親自到公府第拜訪,問候公父母生活起居,到堂上拜見夫人。

我的族中長輩方塗山,是公的女婿,和先父很要好。他說公在獄中所講的話,是他親耳從公那裡聽來的。

賞析

 課文賞析

全文共分五段,第一段自「先君子嘗言」起,至「惟此生耳」止,寫左忠毅公的行跡,不是採用直接說明的方式,而是透過三個具體的情節,把左忠毅公的識才及愛才作了形象化的描寫。首先,文中敘述當左忠毅公視學京畿的時候,在一個風雪嚴寒的日子,他與少數隨從外出,遊於古寺,看到廂房有一位年輕人伏案假寐,案上擺著他剛完成的文章草稿,左忠毅公把這篇文章讀完之後,底下作者隨即透過「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可法也」三個連續性的動作,刻劃左忠毅公的識才及愛才。「解貂覆生,為掩戶」當與上文「風雪嚴寒」合看,左忠毅公是覺得人才難得,擔心這位年輕人著了涼,故寧可自己忍受寒冷,把身上的貂袍取下覆蓋在他的身上,又為他帶上門戶;「叩之寺僧」,為的是要知道他的姓名。從這些動作都可以看出左忠毅公識才、愛才的心理。其次,當史可法參加考試的時候,作者又透過「吏呼名,至公,公瞿然注視」及「呈卷,即面署第一」兩個動作,寫左忠毅公史可法青眼有加。最後,作者又寫到左忠毅公史可法召入內室,使拜見夫人,並且說:「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這更是進一步凸顯了左忠毅公的器度與寄予史可法的期望,同時也為下文預設了伏筆。

第二段自「及公下廠獄」起,至「皆鐵石所鑄造也」止,寫左忠毅公的忠耿剛烈。方苞此處也不是採用直接說明的方式,而是透過史可法的探監及評贊,形象化地刻劃出公的氣節。文中敘述當史可法買通禁卒進入牢房後,只見公「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讀者可以想像左忠毅公所以受到如此慘無人道的酷刑,全是由於他的剛正不屈。接著「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兩句,是寫公的悲慟,由此可以看出兩人間師生情誼的深厚。下文繼續從左忠毅公方面著墨:「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姦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左忠毅公自己受到嚴酷的炮烙刑罰,已經在臨死邊緣,換一般人這時早就萬念俱灰,公卻還考慮到「天下事誰可支拄者」,真是忠耿之氣,上薄雲天。而「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及「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的激烈動作,活寫出人物的剛烈個性,令讀者印象極為深刻。「目光如炬」一句,可見公身體雖然因酷刑而成殘廢,精神意志卻依然不屈不撓,十分清醒。這一句很可與第一段的「瞿然注視」配合體會。至於「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是擔心史可法受到牽累,希望他移私情為公義,化悲憤為力量,留得青山在,好繼承自己「支拄天下事」的志事。這裡用了「摸」字,是因為上文說到公受到炮烙,以至「目不可開」,文章前後呼應極靈。文章經由以上情節的敘述,已經把公忠耿剛烈的個性生動地塑造出來,難怪公此時要為他的氣勢所震懾,「噤不敢發聲,趨而出」。文末載史可法的評贊:「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恰當而無溢辭,正是畫龍點睛之筆。

第三段自「崇禎末」起,至「下恐愧吾師也」止,寫史可法抗禦流賊,戮力國事的情形。這段文章表面上純是就史可法身上著墨,其實是借史可法來襯托左忠毅公,正由於左忠毅公的精神感召,所以激發了史可法報效國事堅貞卓絕的使命感,與第一段「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及第二段「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兩節,文章前後映帶。文末引述史可法的話:「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這兩句表面上看來好像是平列的句子,實際上側重於下句,有喚醒此段主旨的作用,細心的讀者自能辨知。

第四段自「公治兵」起,至「拜夫人於堂上」止,寫史可法的篤於師門情誼。這一段與第三段,都是藉史可法的行事,寫左忠毅公的識人之明。

第五段是結語,交代出「軼事」的來源,與首段的發端「先君子嘗言」一語銜接若環,首尾圓密。

方苞清代桐城派古文的開山人物,他認為寫作古文,基本上應以左傳史記八大家為典範。看他這篇左忠毅公軼事,經由幾樁典型的事件,把左忠毅公的識才愛才和忠耿剛烈的性格刻劃得入木三分;文中又拉史可法作配角,藉配角來凸顯主角,達到了極好的效果。顯然,在繼承左傳史記等史傳散文的藝術成就上,方苞展示了相當的成績。而通篇文字雅潔嚴謹,則表現了桐城派古文的風格。

—節錄自沈秋雄左忠毅公軼事高中國文教材鑑賞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這篇文章寫的是左光斗的軼事,全文分三個部分繞著「忠毅」兩個字來寫:

()第一部分

即首段,為本文的序幕。寫的是左光斗識拔史可法的經過。在這個部分裡,作者借其父親之口,敘明公曾「視學京畿」,將公所以能識拔公的原因作個交代;接著以「一日」與「及試」作時間上之聯絡,依次記敘公微服出巡時在一古寺識得公,以及主持考試時當公面署為第一的情形;然後以「召入」二字作接榫,引出「使拜夫人」數句,藉公入拜夫人的機會,用「吾諸兒碌碌」三句話,寫出公對公的深切期許,認為只有公才足以繼承他忠君愛國的志業,將公為國舉拔英才的忠忱與苦心,寫得極其生動。

()第二部分

即次段,是本文的主體。寫的是公被下廠獄後公冒死探監的經過。這段文字以「及」字承上啟下,首先用四句敘明公被下牢獄與禁人接近的事實;接著用「久之」與「一日」作時間的聯絡,依次寫公受刑將死、公冒死買通獄吏,以及公探監、公怒斥公使離去的情形;然後著一「後」字,帶出公「吾師肺肝」的兩句感慨的話,充分地寫出公的公忠憂國與剛正不屈。

()第三部分

包括三、四、五段,是本文的餘波。這個部分,先以第三段寫公受公感召,繼其志業,「忠毅」地奉檄守禦流寇的辛苦。再以第四段寫公篤厚師門,時時不忘拜候公父母及夫人的情事。然後以末段補敘本文所記的軼事,確係有憑有據,以回應篇首的「先君子嘗言」。

綜觀此文,作者始終針對著「忠毅」二字來寫。其中寫公「忠毅」的部分是「主」,而寫公「忠毅」的部分則為「賓」。也就是說,寫公的「忠毅」,便等於在寫公的「忠毅」。這樣「借賓以定主」,使主旨充分地顯現於篇外,手段是相當高明的。

—節錄自陳滿銘文章結構分析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文章以左光斗為主,以史可法為賓,只以二人關係中的兩件事,便成功地塑造了左光斗的動人形象。其筆觸之簡潔,剪裁之精審,具見方苞散文之功力。第一段先寫左光斗「視學京畿」,偶於古寺中見「一生伏案臥」,閱畢其成草之文,「即解貂覆生」,已明顯流露出愛才之意。而至考試之時,左光斗對其「瞿然注視」之餘,「即面署第一」,更見出愛才之深。據稱史可法其貌不揚,軼事文中所記左光斗史可法其人其文之後云「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可見左光斗不僅不以貌取人,而且完全排除了任人唯親之惡習,全然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本文正是著眼於這一點,通過對關係中的這一事件的如實記敘,以真切的言談行事表現出左光斗坦蕩的氣度和卓傑的見識。

第二段筆鋒一轉,展現出關係中另一事件的一系列具體場景。先是「公下廠獄」,「朝夕窺獄門外」;繼之「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史可法設法潛入獄中;再到左光斗怒斥史可法。情節遞進,益趨壯烈。而以左光斗之怒罵表現其對史可法之厚愛以及對國家前途之關注,無疑更深刻地襯托出左光斗磊落的精神世界和高大的人物形象。

第三段,寫史可法治軍嚴明,「奉檄守禦」,以史可法的實際業績進一步襯托左光斗的識人遠見。

全文筆墨簡省之極,卻能繪形傳神,感人至深;同時,資料來源可靠準確,全然可作信史。明熹宗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專斷國政,兼掌東廠,自稱九千歲,排斥異己,網羅羽翼,殘害忠良、荼害百姓,手段極毒辣狠戾。而當時與閹黨勢不兩立的另一政治集團是東林黨。士大夫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由是東林名大著。天啟五年十二月(西元一六二六年初),魏忠賢頒示天下的東林黨人榜就開列了主要人物三百零五人,左光斗史可法均在其內。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楊漣左光斗書劾魏忠賢魏忠賢大怒,執意進行迫害。天啟五年七月緝捕楊漣左光斗等人,七月二十六日,「光斗同日為獄卒所斃」(明史左光斗傳)。本文寫史可法探獄見左光斗「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逼真地再現廠獄之酷虐。左光斗在閹黨的心目中,是東林黨「馬軍五虎將」之一,被比作「天雄星豹子頭林沖」(王紹徽東林點將錄),因此對其監禁更嚴,迫害尤甚,殺害左光斗等人實際上是對東林黨的第一次嚴重打擊。可見,本文是以徵實的史料和散文的形式,對東林黨與閹黨鬥爭史上的一個壯烈片斷的藝術展示,也是作者對正義的頌揚和對邪惡的抨擊的思想光華的閃現。

力文,節錄自古文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參考目錄

 書目

1.方望溪文學研究 姚翠 文史哲出版社

2.桐城文派 王獻永 北京中華書局

3.桐城派 王鎮遠 上海古籍出版社

4.清方望溪先生苞年譜 蘇悙元 臺灣商務印書館

5.義法與經世 許福吉 上海學林出版社

6.歷代名臣言行錄 黃克主編 中國城市出版社

7.歷代名作家傳 陳春城 河畔出版社

 篇目

1.方苞「左忠毅公軼事」的文章結構 劉崇義 中國語文八十二卷四期 一九九八年四月

2.方苞的氣與文 張靜二 中外文學二十卷十一期

3.方望溪古文理論及其實踐 金姬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九三年

4.戴名世與方苞文學理論之比較研究 姚翠 勤益學報九卷一期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