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職國文第一冊 / 世說新語選

 

一、                                                                                                                    世說新語選

 補充解釋

劉孝標 劉峻(西元四六二—五二一年)字孝標南朝梁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人。性好學,官至荊州戶曹參軍。曾注世說新語,引證豐富,所用書達四百餘種,今多不存,故受到世人的重視。著有廣絕交論辨命論等文,後人編為劉戶曹集

今分三卷 此書初為八卷,劉孝標注分為十卷,見隋書經籍志。今本三卷,係宋代晏殊所刪併。

三十六門 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上卷)、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爽(中卷)、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解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讒險尤悔紕漏惑溺仇隙(下卷)。

筆記小說 指內容以異聞、瑣事、雜事為主的文言小說。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意指無關道術的殘叢小語;此一概念,與後世筆記小說無直接相關。班固漢書藝文志云:「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稗官是小官,職責在搜集與記載民間言論、里巷瑣事,以供天子了解世態民情。後世筆記小說的概念,應即源於此。以其無關經世治國,謂之小說;以其隨筆札記,又稱筆記或筆記小說。

 參考資料

一、世說新語的編撰者

世說問世迄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由,歷代的官、私書目皆以劉義慶為其作者。然而在之際,陸永品毛際可卻提出不同的意見。他們雖未完全否定劉義慶世說的作者,卻認為其幕下文士有贊潤之功,即潛在地認為世說是集體創作的結晶。此一看法在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被大加發揮,其說曰:「宋書義慶才詞不多,而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則諸書或成於眾手,未可知也。」魯迅世說成於眾手的推測,目前已為海內外學術界認可,幾成定論。

二、世說新語書名的異稱

世說書名異稱,通常所見的有:(1)世說(2)世說新書(3)世說新語(4)劉義慶世說等幾種。又據古田敬一的統計,類書中引用此書,還有(5)世記(6)世紀(7)世統(8)劉義慶記(9)劉義慶說苑等幾種異稱(類書等所引世說新語についこ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第三號)。楊勇繆荃孫雲自在龕隨筆云:「世說新語刊本有作晉宋奇談。」(世說新語書名、卷帙、版本考東方文化第八卷第二期)如此則有十種之多。然而,歷來流傳最廣的,則是世說世說新語世說新書這幾種。

世說新書一名見於世說新語一名見於,二者可能都是此書的原始名稱。大約劉義慶此書一出,便有這樣兩種意義相近的異名同時流播,而人們習於省稱,故史志或類書多以世說著錄之,而世說新書世說新語之名反而不顯。然自晏殊對此書加以刪併整理後,遂以世說新語的名稱流傳至今。

—取材自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張叔寧世說新語整體研究

三、世說新語的卷帙

世說新語的卷帙,歷代記載及現存版本均頗不一致,有十卷、八卷、六卷、三卷等不同。隋志及兩唐志著錄世說有八卷本和十卷本兩種,並流傳至今。今人劉盼遂指出:「世說臨川王本,原分八卷,孝標作注,以其繁重,釐為十卷。隋志之言,簡明可據,兩唐志不得其解,因謂十卷者孝標續作,誣矣。」(唐寫本世說新書跋清華學報第二卷第二期)劉義慶原本八卷本及劉孝標注本十卷本今已無存,但日本保存的寫本世說新書殘卷,可能保存了注十卷本原貌。

到了宋代世說新語版本繁多,各本卷數也頗有不同,如汪藻當時所見即有二卷、三卷、八卷、十卷和十一卷五種版本(世說敘錄)。可見當時十卷本仍頗通行,且各本篇第不盡一致;只是到了南宋紹興年間董弅(ㄈㄣˊ)刻印三卷三十六篇本,即所謂晏殊刪併的本子流行以後,十卷本才湮沒無傳。稍晚於刻的陸游本,將每卷又分為上、下兩卷的六卷本,只是三卷本的一個變種而已。

—同前

四、世說新語的文學特色

()善於塑造人物形象

世說就其總體上講不是虛構的,但其中又有虛構的成分,例如:

周處年少時,兇彊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邅(ㄓㄢ)跡虎(按:會將足跡方向與實際行進方向加以轉換,使人無法測知其正確所在的猛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尤劇。或說(ㄕㄨㄟˋ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而既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按:指人心)所患,有自改意。……自新第一則)

周處除三害的故事,雖早經前人證明為虛構,但向來膾炙人口,影響世道人心極大。編撰者雖未親見其事,卻仍能以傳神之筆作細緻生動的描寫,其中顯然有合理想像和創造的成分,為其價值所在。錢曾世說這種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的寫作方式大為讚譽:「臨川變史家為說家,撮略一代人物於清言之中,使千載而下如聞聲欬(ㄎㄞˋ),如睹鬚眉。」(讀書敏求記卷三)

()通過對比刻劃人物

、兩盛行人物品鑑之風,而人物品鑑又往往通過比較來對照其特點和優劣。世說中的識鑒賞譽品藻等篇就有許多這類的例子,如: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輒難之。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欲捨所攜人。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之優劣。(德行第十三則)

這則故事描寫了華歆王朗二人對於拯救急難之人前後態度的差異,刻劃了兩人識見、人品的高下。世說中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德行第十一則)、「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雅量第十五則)等。

()抓住個性化的言行以摹寫人物的神韻

摹寫人物,狀其形貌容易,寫其精神則難。世說中往往通過一、二特異的言行,使人物在簡短的篇幅中瞬間神情躍然,氣韻生動。例如:

太尉在京口,遣門生與丞相書,求女壻。丞相語信(按:人稱使者為「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曰:「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壻,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食,如不聞。」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雅量第十九則)

這是著名的王羲之「坦腹東床」的故事。王羲之與眾不同的舉動,恰顯示了他那種率性任真、自然曠達的神情氣韻。

世說中形形色色的名士,往往就是以放達疏狂的特出言行給人極深的印象。如裸形醉飲的劉伶、途窮而哭的阮籍、臨刑奏曲的嵇康、與豬共飲的諸……,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和時代特徵,無不躍然紙上,傳神至極。

()簡約玄澹的語言風格

時期的玄學家探求玄理,講究玄虛澹遠,不落言筌;清談家們辨析名理,更是講究「辭約旨達」和辭采之美。世說記錄了名士清談論辯的言辭吐屬,其敘述語言可歸結為以下幾個特點:

1.簡潔洗練,富於概括力

世說敘事,一般極少鋪墊或枝蔓,描寫人物,通常只用一句話敘述人物的個性特點或有關背景,便馬上引入人物言行的刻劃。例如德行第一則記陳蕃禮敬賢士,先用「言為士則,行為世範」八字概括了他的社會影響力,接著才講他未入官署前就急著要先去拜訪當地名士徐穉,並以當年周文王商紂時的賢大夫商容致敬為例,用具體行動表明自己對人才的尊重。

2.準確生動,富於表現力

世說用語不僅簡潔,且能掌握事物的特點和本質,往往抓住人物瞬間的動態,作細緻而鮮活的摹寫,極富表現力。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ㄕㄜˇ)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扔下別人先走了)。」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牽引,是大人對小孩表示撫愛的動作)之。元方入門不顧。(方正第一則)

這則軼事生動地記錄了陳紀與父親友人間的對話,通過客人由「問」而「怒」而「慚」而「引」的姿態和反應,細膩地將他的情緒變化披露無遺;而幼小的陳紀能無畏父執輩自以為是的指責,義正辭嚴地駁斥對方「無信」、「無禮」,最後甚至以「入門不顧」來表示其不屑,可見他雖年幼,卻已具有凜然不可輕慢的器度,實有乃父之風。

五、劉孝標世說注的特色

第一,補充史料,發明文意。劉孝標注雖以浩博著稱,補充了大量史料,但它並不是材料的羅列和堆砌,而是根據原文的命意和題旨有選擇地輯錄材料,增廣故實,補充內容,闡發文意。

第二,考訂異說,糾駁原文。世說採擷舊文纂輯而成,材料來源十分廣泛,書中人物、事跡難免有異說並存或疏失之處。劉孝標注遇有異說則考訂之,遇有疏失則糾駁之。

有時由於史料不足,未能遽下斷語,孝標則以審慎態度注曰「未詳」、「未聞」等,以表明其所疑未決。由此可見,劉孝標是何等嚴謹。

第三,注明典實,疏釋詞語。世說一書典故和引文均為數不少,孝標一一為之注明出處,給後人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注重在考訂史實,字詞之訓詁措意較少,但對於一些較為生僻的詞語或方言俗語亦間有訓釋疏解。因孝標之世相去未遠,故其訓釋多精到可信,頗為後世珍惜。

第四,先後互見,詳略得當。世說分門別類輯錄人物事跡,不僅人物眾多,而且分列於各門,前後重複,縱橫交錯,有時一則竟涉及十餘人之多,如果依次注來,則不勝其繁。注採用「互見法」,凡補充人物事跡等材料,大體以該人物在該則處於中心地位為準,其他別處再次出現則注明「已見」或「已上見」;而某人物雖首次出現,由於不占中心地位而是連帶所及,則於後面該人物處於中心地位時注之,而此處則注曰「別見」,表明此後有注。這樣,整個注文也就前後照應,周詳嚴密,剪裁得當,詳略適度。

—節錄自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

六、課文相關的小故事

()臨敵下棋的謝安

前秦苻堅在統一北方之後,大舉南侵,百萬重兵,逼至淝水

東晉宰相謝安,面對強敵大兵壓境,竟像平時一樣鎮定自若。擔任前鋒的謝玄來請示軍機,他不置一詞,帶領謝玄及其部下,共遊於山間別墅,並下棋消遣。謝玄棋藝原高出謝安,但緊張之中,竟未能取勝,這位曾大敗軍的勇將當時之恐慌,由此可見一斑。

在滿朝文武震驚的情況下,謝安的鎮定無疑起了穩定人心的作用。他帶將領們遊玩了一天,待大家安定之後,才指派將帥「各當其任」。

淝水之戰,軍以少勝多,大敗軍,當捷報傳來,謝安正與人下棋,他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繼續下棋,但送走客人後,再也抑制不住喜悅,激動中過門檻,把木屐上的齒也碰斷了。

—節錄自孫惟倫治國舵手漢湘文化出版公司

()詠絮才女謝道韞

謝道韞自幼聰穎,博覽好學。有一次叔父謝安問她:「毛詩何句最佳?」她答道:「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詠懷,以慰其心。」謝安驚訝,稱讚說:「此女妙語聯珠,雅人深至啊!」但是,一代才女卻婚姻失意,嫁了一個庸夫。

謝道韞嫁給了一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但並不把丈夫放在眼裡。回家省親,總是抑鬱寡歡。謝安問她:「郎是逸少王羲之字)之子,又是世交,你們的婚姻是門當戶對呀!」謝道韞答道:「兩家中,真可謂人才濟濟,不意天壤之中乃有郎!」

她的辯才在當時也是少見的。東晉社會,崇尚清談。王凝之的弟弟、著名書法家王獻之有一次與賓客辯難,理屈詞窮。道韞打發侍女轉告王獻之說:「願為小郎解圍。」於是,她隱於青幃之後,暗中告訴獻之應該如何對答,終於難倒了賓客。太守劉柳久聞其名,曾主動提出要與她談議。道韞同樣素知劉柳的名聲,便簪髻素褥,端坐帷帳之中,恭候太守光臨。劉柳束修整帶,登門拜訪。接談中,只見道韞「風韻高邁,敘致清雅,先及家事,慷慨流漣,徐酬問旨,詞理無滯」。劉柳告辭後,讚嘆說:「實乃前所未見,察她言談才氣,真使人心形俱服。」道韞也很欽佩劉柳,說:「自從喪亂以來,第一次遇見這樣的有識之士,聽他所言時局,頓使人心胸開闊。」

才女也成雙璧。同郡人張玄的妹妹也頗有姿色,嫁給家為妻。張玄對妹妹十分稱道,認為可與道韞匹敵。當時,濟尼同兩家都有交往,有人便問她對兩位才女作何評價?濟尼答道:「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於是,後來人們稱婦女超逸之致為「林下風」。

後來,孫恩作亂,兵臨會稽,危難之際,謝道韞舉止自若,處變不驚。城破之後,她聽說丈夫和兒子們都被亂軍殺害,悲憤之餘,毅然領著侍女,抽刀出門,手刃數賊,然後被俘。自此,她一直寡居會稽,孤寂而終。

—節錄自藍帆中國才女故事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才高遭忌的楊脩

楊脩才華出眾,深受曹操欣賞,委任他為主簿。但楊脩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曹操曾令人營造了一座新花園,造好之後曹操前往觀看。看過之後不加評論,只取筆在大門上書寫一「活」字而去,人們都不解曹操之意。

楊脩看了之後說:「『門』內添個『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子的門太大了。」

於是,造花園的另築園門,待改造停當,又請曹操觀看。曹操看後大喜,問道:

「是誰知道我的意思改了園門?」

「是楊脩。」左右答道。

曹操雖嘴中稱讚楊脩,但心中卻十分忌恨。

又一日,塞北有人送酥果一盒給曹操曹操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放在案頭。楊脩見了竟取匙與眾人分食之。曹操驚問其故,楊脩答道:

「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豈敢有違丞相之命?」

曹操臉上雖然笑了,但心裡卻十分惱怒。

後來曹操屯兵漢中軍對峙,日久不決。想進軍攻打,又被馬超阻礙不得前進一步;想收兵回洛陽,又恐被軍恥笑,為此猶豫不決。

一天晚上,廚師送來雞湯。曹操見碗中有雞肋,不禁有感於懷,自言自語道:「雞肋!雞肋!」楊脩聽到了,便教隨行軍士,各自收拾行裝,準備回歸。

有人把這個情況告知大將夏侯惇夏侯惇大驚,忙請楊脩至帳中,問道:

「先生為何收拾行裝?」

楊脩答道:

「丞相喝雞湯而口中喊雞肋,可知不久就要退兵了。雞肋,棄之不甘,食之無味;現在我軍進攻不能取勝,退兵又恐人恥笑,可在這裡駐紮又無益處,不如早日班師。我想來日丞相必定下令收兵,所以我先收拾行李,也免得臨時打點不及。」

夏侯惇說:「先生真是深知丞相的肺腑啊!」

於是,也命部屬收拾行裝。

當天夜裡,曹操心神不定,不能入睡,便在營寨內巡視。看到夏侯惇營中的將士都忙著收拾行裝,大為吃驚。他急忙召見夏侯惇夏侯惇言道:

「主簿楊脩已知丞相有撤退的想法,故爾命軍士們早做準備。」

曹操又召見楊脩楊脩便講了自己對雞肋這句話的理解。曹操大怒,說:

「你怎敢造謠惑眾,亂我軍心?」

喝令刀斧手將楊脩推出斬首。

楊脩就這樣掉了腦袋。

—節錄自孫惟倫治國舵手漢湘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

 補充解釋

宋文帝 劉義隆(西元四七—四五三年),南朝宋武帝第三子。即位後澄清吏治,成就了南朝初期的盛世,史稱元嘉之治。

劉道憐 (西元三六八—四二二年)南朝宋武帝的仲弟。封長沙王。諡

劉道規 (西元三七—四一二年)南朝宋武帝的少弟。封臨川王。諡烈武

幽明錄 三十卷,一作二十卷,是一部志怪小說,記鬼神靈異、人物變化的故事。已佚,今存二百六十五條,見魯迅古小說鉤沉

 參考資料

一、劉義慶年表

 

時 間

年齡

重要事跡

東晉安帝
元興二年
(四三)

1

出生。

義熙八年
(四一二)

10

過繼臨川烈武王劉道規為嗣。

宋武帝
永初元年
(四二○)

18

襲封臨川王,徵為侍中。

宋文帝
元嘉三年
(四二六)

24

招集文士,開始編撰世說新語

元嘉六年
(四二九)

27

為尚書左僕射。

元嘉九年
(四三二)

30

出任使持節,都督等七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徐州先賢傳即作於荊州刺史任內。

元嘉十六年
(四三九)

37

改授散騎常侍、衛將軍、江州刺史。與鮑照袁淑等斟酌文意。世說新語約於本年編成。

元嘉十七年
(四四○)

38

以本號為南兗州刺史,都督六州諸軍事,尋加開府儀同三司。相傳此年作烏夜啼

元嘉二十一年
(四四四)

42

薨於京邑。

—取材自范子燁臨川王劉義慶年譜張可禮東晉文藝繫年曹道衡南北朝文學編年史

二、劉義慶傳略

劉義慶十三歲襲封南郡公,除給事,不就。十四歲從伐長安,歸來後拜輔國將軍、北青州刺史,亦未之。他的政治生涯從他十五歲任豫州刺史開始,到他四十二歲在京邑病逝,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京尹時期、荊州時期、江(州)南(兗州 )時期。茲略敘如次。

()第一階段:京尹時期(義熙十三年—元嘉九年,十五—三十歲)

這一時期是劉義慶在朝廷和京畿任職的時期。最初任豫州刺史,都督豫州淮北諸軍事,有過兩三年的外鎮。但其時年尚幼,未必理政。劉裕稱帝後,永初元年,襲封臨川王,徵為侍中,劉義慶便到了京城建康(今南京市),擔任皇帝的近侍。三年之後,文帝義隆即位,元嘉元年,轉散騎常侍、祕書監,徙度支尚書,遷丹陽尹。丹陽是首都建康的所在地,擔任京畿地方長官,實際上仍為廟堂之臣。其間最可注意者是擔任祕書監一職。祕書監是祕書省的長官,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等。雖不可確考其任職時間長短,但其為朝臣長達十餘年之久,加之其「愛好文義」,擔任這一職務的時間,想必為期不短。在任祕書監期間,有機會接觸並博覽大量皇家所藏典籍,這對於其編撰世說等書,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元嘉六年,又升任尚書左僕射,這是相當於副宰相職位的高官。這時劉義慶二十七歲,正是年輕得志,大展宏圖之時;然而不到兩年,劉義慶卻異乎常情地以「太白星犯右執法」為由「乞求外鎮」,不過沒有得到文帝的批准。但因其固求,才解去他僕射一職。直到元嘉九年,方得以持節出鎮荊州

()第二階段:荊州時期(元嘉九年—十六年,三十—三十七歲)

南史劉義宣傳云:「初,武帝荊州上流形勝,地廣兵強,遺詔諸子次第居之。謝晦平後,以授彭城王義康義康入相,次江夏王義恭。又以臨川王義慶宗室令望,且臨川烈武王有大功於社稷,義慶又居之。」荊州建康上游重鎮,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故武帝遺詔命諸子次第居之。先後鎮守荊州義康義恭以及接替義慶義季,都是劉裕之子,而義慶劉裕之侄卻膺此重任,除了他自己有「宗室令望」外,主要是由於他父親的庇蔭,以及文帝與他父親那層關係。劉義慶荊州八年,相對於捲在政治漩渦中心的朝命大臣來說,這是一段生活較為安定的時期。宋書本傳把徐州先賢傳典敘繫於此時。或許,早在任祕書監時制訂的編撰世說等寫作計畫,此時也都開始付諸實施。劉義慶招聚文學之士亦在此時。至少這時何長瑜陸展已在其幕下供職,協助處理軍政事務,因為宋書謝靈運傳所附何長瑜傳已提到他在江陵義慶記室參軍,以韻語諷刺州府僚佐陸展一事。

()第三階段:江(州)南(兗州)時期(元嘉十六年—二十一年,三十七—四十二歲)

元嘉十六年,劉義慶荊州刺史調任江州刺史,第二年又調任南兗州刺史,任南兗州刺史四年,直至在京邑病逝。江州府治在潯陽,即今九江市(或謂其時府治在豫章,即今南昌市);南兗州府治在廣陵,即今揚州市。在江州時期,「文冠當時」的袁淑,被義慶請為衛軍諮議參軍。鮑照義慶幕府不知始於何時,據錢仲聯鮑照年表鮑照義慶所知,並擢為國侍郎,是在江州時期。後隨義慶廣陵,直至義慶去世,鮑照上書義慶世子自解侍郎。根據宋書附其傳於義慶名下,似乎可以推知,鮑照可能是義慶所招聚文學之士中最為賞識,周旋時間最長的一位。鮑照江州時寫有不少詩賦,其中有登廬山登廬山望石門從登香爐峰等三首,錢振倫注云:「皆從臨川王江州所作。」廬山是當時的佛教勝地,義慶信佛,或始於其時。鮑照著有佛影頌一篇,錢仲聯認為是「為臨川王作也」。在廣陵期間,臨川王與僧人的交往更為頻繁密切。據慧皎高僧傳臨川王曾先後同天竺僧人伽達多南僧人曇冏道冏釋道儒等交往。有的僧人還是臨川王從別處請來廣陵結居的,必定也由他奉養。所以宋書本傳稱他「晚年奉佛,頗致費損」。這期間,也許在奉佛之餘,編撰了與佛教、神怪有關的宣驗記幽明錄,另外,世說集林等或許也最後殺青完稿。

綜觀宋書劉義慶傳臨川王雖然歷任要職,卻沒有多少關於他的政治才能和政績的描述,僅僅略為提到他的清廉和體撫下屬。他除了「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之外,似乎還有謙虛、謹慎、儉約等品性,並且富於同情心。他在任丹陽尹期間,一民婦殺死兒媳,遇赦應徙送海外以避孫仇,他卻「求之法外,裁以人情」,既不違反禮制,又免卻荒耄之母外徙之苦。由此看來,劉義慶基本上是一個文人政治家,他和同一時代的職業政治家彭城王義康相比,絕然不同。

劉義慶不熱中政治,除了因為自己的稟性,主要還因為當時皇室內部權力之爭十分複雜。劉裕死後,為了爭奪帝位,皇子互相殘殺,第三子義隆借助徐羨之傅亮二人之力先後廢了他的兩個兄長。可是登位以後不久,卻又以謀反的罪名殺了二人。隨後,又誅殺了荊州刺史謝晦兗州刺史竺靈秀江州刺史檀道濟等一大批顧命大臣。就在劉義慶加尚書左僕射的同一年,文帝的弟弟義康荊州調任京城輔佐朝政,「自是內外眾務,一斷之於義康」。義康權勢日隆,甚至要架空文帝,覬覦帝位,於是形成帝黨與相黨的派系鬥爭。義慶為了避免捲進其間,乃乞求外鎮。於是招聚文學之士,寄情文史,編輯了世說新語這樣一部清談之書。

—節錄自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

三、史傳中的劉義慶

義慶幼為高祖所知,常曰:「此我家豐城也。」年十三,襲封南郡公。除給事,不拜。義熙十二年,從伐長安,還拜輔國將軍、北青州刺史,未之任,徙督豫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復督淮北諸軍事,豫州刺史、將軍並如故。永初元年,襲封臨川王。徵為侍中。元嘉元年,轉散騎常侍,祕書監,徙度支尚書,遷丹陽尹,加輔國將軍、常侍並如故。

時有民黃初殺子婦,遇赦應徙送避孫讎,義慶曰:「案周禮父母之仇,避之海外,雖遇市朝,不反兵。蓋以莫大之冤,理不可奪,含戚枕戈,義許必報。至於親戚為戮,骨肉相殘,故道乖常憲,記無定准,求之法外,裁以人情。且禮有過失之宥,律無讎祖之文。況之縱暴,本由於酒,論心即實,事盡荒耄。豈得以荒耄之王母,等行路之深讎。臣謂此孫忍愧銜悲,不違子義,共天同域,無虧孝道。」

六年,加尚書左僕射。八年,太白星犯右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求外鎮。太祖詔譬之曰:「玄象茫昧,既難可了。且史家諸占,各有異同,兵星王時,有所干犯,乃主當誅。以此言之,益無懼也。僕射亡後,左執法嘗有變,光祿至今平安。日蝕三朝,天下之至忌,晉孝武初有此異,彼庸主耳,猶竟無他。天道輔仁福善,謂不足橫生憂懼。兄與後軍,各受內外之任,本以維城,表裡經之,盛衰此懷,實有由來之事。設若天必降災,寧可千里逃避邪?既非遠者之事,又不知吉凶定所,若在都則有不測,去此必保利貞者,豈敢苟違天邪。」義慶固求解僕射,乃許之,加中書令,進號前將軍,常侍、尹如故。

在京尹九年,出為使持節、都督荊雍益寧梁南北秦七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荊州居上流之重,地廣兵強,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故高祖使諸子居之。義慶以宗室令美,故特有此授。性謙虛,始至及去鎮,迎送物並不受。

十二年,普使內外群官舉士,義慶上表曰:「詔書疇咨群司,延及連牧,旌賢仄陋,拔善幽遐。伏惟陛下惠哲光宣,經緯明遠,皇階藻曜,風猷日昇,而猶詢衢室之令典,遵明臺之叡訓,降淵慮於管庫,紆聖思乎版築,故以道邈往載,德高前王。臣敢竭虛闇,祗承明旨。伏見前臨沮新野庾寔,秉真履約,愛敬淳深。昔在母憂,毀瘠過禮,今罹父疚,泣血有聞。行成閨庭,孝著鄰黨,足以敦化率民,齊教軌俗。前徵奉朝請武陵龔祈,恬和平簡,貞潔純素,潛居研志,耽情墳籍,亦足鎮息頹競,獎勗浮動。處士南郡師覺,才學明敏,操介清修,業均井渫,志固冰霜。臣往年辟為州祭酒,未汙其慮。若朝命遠暨,玉帛遐臻,異人間出,何遠之有。」義慶留心撫物,州統內官長親老,不隨在官舍者,年聽遣五吏餉家。先是,王弘江州,亦有此制。在州八年,為西土所安。撰徐州先賢傳十卷,奏上之。又擬班固典引典敘,以述皇代之美。十六年,改授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豫州西陽晉熙新蔡三郡諸軍事、衛將軍、江州刺史,持節如故。十七年,即本號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尋加開府儀同三司。

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才詞雖不多,然足為宗室之表。受任歷藩,無浮淫之過,唯晚節奉養沙門,頗致費損。少善騎乘,及長以世路艱難,不復跨馬。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太尉袁淑,文冠當時,義慶江州,請為衛軍諮議參軍;其餘吳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並為辭章之美,引為佐史國臣。太祖義慶書,常加意斟酌。

……

義慶廣陵,有疾,而白虹貫城,野麕入府,心甚惡之,固陳求還。太祖許解州,以本號還朝。二十一年,薨於京邑,時年四十二。追贈侍中、司空,諡曰康王

—節錄自宋書劉義慶傳

四、劉義慶的著作

根據宋書南史本傳與隋書經籍志、兩唐志的記載,劉義慶的著作有以下八種:

1.徐州先賢傳十卷(已佚)

2.典敘(已佚)

3.世說十卷(隋志作八卷,劉孝標注者十卷)

4.集林二百卷(隋志作一百八十一卷,已佚)

5.宣驗記十三卷(已佚,魯迅古小說鉤沉輯有三十五條)

6.幽明錄二十卷(已佚,魯迅古小說鉤沉輯有二百六十五條)

7.江右名士錄一卷(隋志著錄,已佚)

8.劉義慶集八卷(兩唐志著錄,已佚)

上述八種,世說宣驗記幽明錄三種是據舊籍和傳說纂集而成;集林隋志列入總集類,僅有編輯之功;典敘乃仿班固典引(一卷)而作,典引隋志也列入總集類,可見也帶編纂性質。算得上創作的只有徐州先賢傳十卷、江右名士錄一卷,以及別集八卷,總共不到二十卷。

這麼看來,真正屬於劉義慶自己的創作並不多,宋書本傳說他「才詞不多」,正是就這類創作性的著作而言的;而「愛好文義」則是指他博覽群籍,蒐集整理了集林世說之類編纂性的著作。

—節錄自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

課文與注釋

 補充解釋

謝太傅 太傅,官名。始置於,為國主輔弼重臣,三公之一。兩或置或廢,魏晉以後,此官為大臣加銜,或朝廷榮典,非實職。謝安死後獲追贈此官,即為榮典。

文義 此詞或解作「文章義理」。本書作「文辭」解,理由有二:一是從以下謝安與子姪輩的對話,得知其談論重心,應在文辭,而不在文章義理。二是「文辭」義,當時已有用例,如晉書李玄盛傳:「通涉經史,尤善文義。」又如宋書顏延之傳:「時尚書令傅亮自以文義之美,一時莫及,延之負其才辭,不為之下。」晉書以「經史」、「文義」對舉,則「文義」當不涉「義理」;宋書延之以「才辭」自負,不因傅亮有「文義」之美而自下。凡此皆可證六朝「文義」非「文章義理」,當為「文辭」。參見漢語大辭典「文義」條。

撒鹽空中差可擬 撒鹽是當時的一種習俗。遭逢不吉利或將參與危險之事,向空中及自己身上撒鹽,以避邪氣祛除不祥。這種習俗臺灣民間及日本仍有遺留。

吟嘯 亦稱嘯詠、歌嘯、長嘯、諷嘯等。吟嘯在晉代極為盛行,被視為文人逸態,名士風度。阮籍王徽之孫登等人均善嘯。吟嘯多在深山幽谷之間、茂林修竹之下,登高臨遠之際,心境曠放、意趣恬適之時而作,是一種自我陶冶、自我沉醉。

將無歸 將無,猜度、委婉之詞,猶言恐怕、或許、莫非。世說新語文學第十八則載王衍阮脩老莊與聖教同異」,阮脩答「將無同」,意即:恐怕相同吧;或許相同吧。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 劉孝標世說,以為曹娥碑在會稽郡魏武帝楊脩從未曾過而東;明方以智通雅也說:「孫權何以至?」都認為此事出後人附會。至於曹娥(西元一三—一四三年),乃東漢上虞人。其父曹旴順帝漢安二年(西元一四三年),溺於江,不見屍體,曹娥沿江痛哭十七晝夜,後亦投江而死。越五日,抱父屍,浮出水面,時年十四。後人名其江為曹娥江

楊脩 亦作楊修世說新語作「脩」,後漢書三國志王粲傳顏氏家訓作「修」。本文選自世說新語,故從世說作「脩」。

 參考資料

一、孝女曹娥

曹娥(西元一三—一四三年),東漢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市)人。相傳其父於端午迎神時,不幸溺死江中,屍體遍尋不著。當時十四歲的曹娥將父親的衣服投入江中,沿江哭著向父親祈禱:「父親啊,衣服下沉的地方,就是您的所在。」十七天後,衣服突然下沉,曹娥也跟著跳入江中,過了五天,曹娥和父親的屍體一起浮出水面。縣令知道了這件事,深受感動,命人立碑表揚。後人名其江為曹娥江,碑文是著名文學家邯鄲淳的手筆,碑背的八個字是後來蔡邕路經此地所題的。見後漢書列女傳孝女曹娥

二、曹娥碑文的由來

會稽典錄記載:上虞縣令度尚曹娥遷墓改葬,有感於曹娥的至孝,因此想要立碑表揚她。度尚有位弟子邯鄲淳,才剛滿二十歲,但他文學上的天分,卻已名噪一時。先前度尚曾請魏朗撰寫曹娥碑文,魏朗雖然已經撰寫好了碑文,但卻還未公開示人。一日適逢度尚正與魏朗宴飲,而邯鄲淳為席上的監酒官。席間度尚魏朗碑文是否已經寫成,魏朗謙遜的推說自己不才,文尚未成,這時度尚便試著讓邯鄲淳當場作看看,邯鄲淳提起筆來,毫不思索的援筆立就,文中甚至一點塗抹修改的地方都沒有。魏朗看了之後,嗟吁讚嘆不已,回去之後便把自己寫的文章撕毀了。度尚於是便以邯鄲淳之文刻撰於碑上,這即是有名的曹娥碑文。至於碑背「黃絹幼婦外孫臼」這八個字,則是蔡邕逃難時經過才題上去的。

—節錄自孫惟倫治國舵手漢湘文化出版公司

三、謎語中的「析字」

製謎和猜謎都有一定的法則,稱之為「格」。前人為此設計出許多「格」,例如本課所選的絕妙好辭,用近代謎語的作法來分析,其實是結合「會意」和「拆字」的技巧而成,一般在分類上,都將此種方式歸入「集錦類」或「列錦類」,它一方面是以文義來組成謎面,而在拆解時,又須玩味其意,方能解悟。

以「拆字」的方式來製作的謎面,例如用「臼」來猜曲牌名,答案是「一半兒」,此謎雖然不難,若對曲牌不熟,還是答不出。又如謎面為「中心點」,猜一字,答案是「卜」,這是取「中」字當中的「丨」再加一點而成。

—取材自陳哲民謎海世界書局陳香謎語古今談臺灣商務印書館

 課文語譯

一、詠絮才

謝太傅在寒冬下雪日子裡的家庭聚會,和子姪晚輩討論文辭。不久,雪下得更急,太傅興致勃勃地說:「紛飛的白雪像什麼呢?」他的姪子胡兒說:「把鹽撒在空中,大致可以形容了。」姪女道韞說:「不如說是柳絮隨風飄舞。」太傅一聽,樂得開懷大笑。

二、謝太傅臨危不亂

謝安隱居會稽東山時,曾和孫綽等人到海上泛舟遊玩。海上颳起風來,浪濤洶湧,孫綽王羲之等人表情都很驚懼,就提議趕緊返航。而謝安意興正濃,只顧吟嘯,不發一語。船夫見謝安神態悠閒,心情愉悅,便仍然繼續前行。不久風速更急,浪濤凶猛,眾人都喧譁騷動,不敢就坐。謝安才不慌不忙地說:「像你們這樣騷動,或許該回去了吧!」於是眾人應聲回座。由此看謝安的器量,實足以安定天下。

三、絕妙好辭

魏武帝曾經過曹娥碑下,楊脩跟隨左右。石碑背面題了「黃絹幼婦外孫臼」八個字。魏武帝楊脩:「你懂得它的意思嗎?」楊脩回答說:「懂。」魏武帝說:「你先不要說,等我想想。」走了三十里,魏武帝才說:「我懂了。」叫楊脩把他的理解另外記下來。楊脩記的是:「『黃絹』是有顏色的絲,合成『絕』字;『幼婦』是少女,合成『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合成『好』字;『臼』是承受辛辣的器皿,合成『辤』字。這是『絕妙好辤』的意思。」魏武帝也記了,和楊脩所記的相同。就讚嘆地說:「我的才思不如你,竟然差了三十里。」

 

參考目錄

 書目

1.中國人的機智—以世說新語為中心 井波律子 上海學林出版社

2.世說探幽 蕭艾 湖南出版社

3.世說新語研究 王能憲 江蘇古籍出版社

4.世說新語研究 蔣凡 上海學林出版社

5.世說新語校箋 徐震堮 北京中華書局

6.世說新語校箋 楊勇 正文書局

7.世說新語箋疏 余嘉錫 華正書局

8.世說新語譯注 張萬起等 北京中華書局

9.新譯世說新語 劉正浩等 三民書局

 篇目

1.由世說新語論魏晉名士生命之美 李宛怡 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九七年

2.世說新語中人物美學之研究 廖柏森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八九年

3.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 梅家玲 臺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一九九一年

4.世說新語研究 曾文樑 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一九九九年

5.從世說新語看東漢至東晉士人之人生觀 王妙純 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二○○一年

6.「曹娥碑題辭」故事的是是非非 陳新 國文天地二十四卷四期 二○○八年九月

 網址

1.大紀元文化網淺談魏晉玄學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0/14/c6646.htm

2.世說新語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inese/ks_rs/
content/chinese/novel/note/world.htm

3.傳統中國文學網站 http://www.literature.idv.tw

4.羅高歷史教學網站玄學與清談
http://140.111.115.8/history/history1/newpage78.htm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