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分享園地 / 內思青年文章 / 內思青年VS斜槓青年 NO.64

內思青年VS斜槓青年

湯誌龍  2019.02.08

 

已過耳順之年,個人常有感慨:我們不一定每一件事都跟著「流行」,但若不了解「流行」,在這個世代可能不容易活得精彩;若不了解「流行」,生活周遭的「點子」與「創新」可能與你擦身而過,思維肯定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

幾年前,「魯蛇」是個很流行的名詞,其實就是英文的loser,是失敗者的意思。幾乎每個人都曾是「魯蛇」,凡是比較性的競爭結果,未獲得第一名就等同於「魯蛇」,而永遠都拿第一名的人其實比例是很低的。因此,當一位「魯蛇」並沒甚麼好失望的,重點是我們如何從「魯蛇」的身份,一天天的進步?正如同我們內思的學生,師長們耳提面命的「求更(MAGIS)」,「求更」不是與別人比較,而是和自己競賽。制定個人目標,一件件、一天天的進步,只要願意堅持求更的精神,「魯蛇」自然會離你遠去。

這兩年來,出現另一個流行名詞:斜槓。斜槓其實是英文鍵盤的「/」,即英文中的 Slash,此名詞起源於紐約時報(2017)作家Marci Alboher,她在專欄提到紐約青年的一種現象:「在紐約很多人都不只擁有一種職業,每當遇到『你是做什麼的?』之類的問題時,他們並不像一般人那樣用一個完整的詞來介紹自己,而是選擇用『斜槓()』來區分不同的身分,於是她為這些人創造了一個名詞:斜槓青年。 (可參考網址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7088/slash)。」例如:林OO,現年30歲,現職:興O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經理/OO報社專欄作家/高中數學家教/網球C級教練。林先生在簡歷上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專業身分,可以稱之為斜槓青年。 Marci Alboher認為斜槓青年能讓自己的生活與生涯變得更有趣、完整且立體;相較於傳統的單一職業(例如:湯OO,職業:教師),斜槓者具有多重職業,擁有一份工作維持家計的同時還能追求自己的理想,發展出自我的天空。

自我從內思高工畢業至今四十有六年,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常有人問我:「如何才能擁有如此多元的知能,既可以從事教職,又可以轉換不同的專業角色?」例如我曾擔任模具製造廠、鞋業公司的設計與製造工程師,也當過企業的技術顧問。當我回想與深思之後,發現這些經歷其實就是斜槓的呈現!再深入自我分析,發現之所以有此能力,應歸功於內思高工求學期間,學校在技術知能養成所給予的基礎。

近年來也同時討論另外幾個議題:全球化(Globalization)、移動力(Mobility)、零工經濟(Gig Economy)…等。因為全球化,所以每位工作者將因企業版圖的擴展而調度至不同的工作地點,以因應公司發展所需。也因全球化企業的人才需求,企業員工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全球各地各廠的工作、文化、氣候、生活…等,因此所謂的「移動力」就非常重要。而有能力在E化的時代中生存的青年,因為能靈活應用人工智慧的科技產品,在工業4.0、大數據時代,透過各種管道學習各種智慧與專長,慢慢的演變為「零工經濟」,亦即沒有固定老闆的專業人員。美國WhatIs.com對「零工經濟」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在2020年將會有40%的勞工屬於零工經濟(參考:https://whatis.techtarget.com/definition/gig-economy)。這意味著年輕的工作者對於職涯,傾向於自由化、不受公司企業或上司約束的期望越來越高。從另一個角度看職業與能力,未來「斜槓青年」的比例可能越來越高。

再進一步了解「斜槓青年」的意涵,「斜槓」並非只著重在收入的多寡,或者只是為了「跳槽」前的準備而多一份兼職工作。斜槓青年可能在本身職業專長外還具有第二專長,為了不放棄第二專長而兼職;或是因為個人興趣而同時擁有兩個以上不同企業或機構的職務、甚至兩種以上的職業;或因工作經歷而擁有了多重的專長,並在不同時段兼顧了不同的專業,同時發展生涯。

據我個人了解,本校現有少部分二、三年級的同學,目前不但已擁有就讀科別的專業能力,如:機械、電機,同時因為家庭事業或課餘工讀,已經成為十分專業的餐廳外場服務員,亦有家裡從事土木機械(怪手、挖土機等)業者,在長輩的教導下,亦已成為專業操作人員,這些都是「斜槓青年」的代表。既然有「斜槓青年」,也應該有「斜槓中年」、以及「長青斜槓」。以校內老師為例,有幾位內思校友老師,在本校畢業後,因為興趣或能力的改變,轉換為體育運動專長、或者轉任軍職帶領部隊,這些不就等同於「斜槓中年」?還有一位老師在退休之後,轉為園藝盆栽專家,這種經歷稱之為「長青斜槓」也不為過。

內思高工培育的青年,不一定是「斜槓青年」,但如果想要成為斜槓青年,也一定是唾手可得。內思高工在台復校64年以來,創辦職業學校工業及設計類科,培育基層工業設計製造技術人才,包含了:機械、電機、電子、資訊、多媒體等,每位學生都能夠習得至少一項職業技術專長。此外,學校也規劃很多社團活動、體育活動、管樂隊、田徑隊、籃球隊、棒球隊等,且在三年培育過程中,學生除了接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教育外,最重要的是創意思考、問題解決與應變能力訓練,也就是所謂的「舉一隅以三隅反」,透過省察、反思與自覺,學生能以不變應萬變,並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因應各種不同職務需求,這種培育結果,是想成為「斜槓青年」者的最有利的基礎條件。

我是內思的校友,而我的職涯發展中,經常扮演多領域的職業角色。許多大學生從大一開始就跟著我學網球,一直以為我是體育老師,故曾經有人問我:「您不是在體育系當老師嗎?我怎麼沒辦法選到您的網球課?」因我在假日回老家幫忙飲食業外燴,一個人要負責50桌的桌椅擺放及10桌的跑堂端菜,偶而也要炒菜給客人,所以有人問:「你怎會做料理?你不是在台北教書嗎?是教餐飲科嗎?」已有幾次經驗,與建築公司談室內結構設計變更的時候,建築師認為不可能,我斬釘截鐵的說一定可以,並用圖面手稿表達後,他說:「應該沒問題了,但請問你是不是學過建築或室內設計?」我答說:「沒有,我是學機械的。」同時不忘告訴他,我是內思高工機工科畢業,只是運用機械與製圖的原理,用心去思考現有結構改變的可能,這些也都是斜槓的呈現。

我在南港高工模具科教書23年後,有幸轉換跑道至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擔任教授,所負責的學科有課程設計、教學原理、教育評鑑、教育行政、比較教育、教育研究等,這些與我在高職模具科所教的車、鉗、銑、磨、CNC、放電加工、機械工作法、機械材料、製圖、電腦繪圖、模具設計與製作等幾乎完全不同。因此有教育界學者問我:不同領域的轉換下,如何能夠掌握課程重點,且研究的能量也很高?我回以:我之所以能轉換自如,因為我花時間在思考、反饋與應用。回想我1518歲在內思高工求學時,神父修士們帶給我們「做中學」的概念:先撰寫工作程序才能著手操作。撰寫工作程序可以啟發思考,以終為始的思考,心中早已呈現最終成品的影像,透過整個製作過程的圖像,產生很清楚的邏輯程序,按部就班的完成成品。我們也能舉一反三的「遷移」(相同或相似理論或邏輯概念的轉換transformation) 已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很快地掌握核心知識,因此可勝任不同領域的教學。

如前面所述:「我們不一定每一件事都跟著『流行』,但如果不了解『流行』,你在這個世代中可能不容易活得精彩。」如果不久的將來,零工經濟的時代在台灣蔚為就業風潮,那麼「斜槓青年」也很可能會轉為主流。如果內思的同學們也認同這種思潮,在本校的培育目標、課程安排與特別的教學方法之下,應能具備下列特性:專注concentration(focus on)、分析analysis、綜合synthesis、歸納induction、應用application,在求更Magis與堅持grit,再加以反思reflection與轉變transformation。如果這些特質能應用在工作職涯上,就能輕而易舉成為「斜槓青年」,若干年後甚至成為「斜槓中年」、或是「長青斜槓」。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